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课堂
 

打造春风润心思政课

时间:2019-3-25 17:49:06,点击:0  


 ——课程育人标兵张秋菊

 (通讯员:郭辉)在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凡是听过张秋菊老师课的同学,无一不是对她的课程点赞,感觉如沐春风。张秋菊老师从教14年,她说:“从开始教学的第一天起,我的愿望就是:让学生们对思政课真心喜欢,并且从中终生受益。” 

如何达到这样的效果?通过多年的教学实践,她充分发挥了从哲学美学学习中获得的理性思维力量,也充分地利用了从文学学习中获得的人文艺术修养的作用,在课堂讲授中既追求以理服人、又强调艺术美感,严肃而不刻板,活泼而不随意,打造春风化雨、润物无声的课堂。要达到我所追求的目标,除了想法,还需要行动,需要勤奋:为备一次课,她写过最长的教案是50页3万多字,一学期下来,手写的教案是密密麻麻满四本。天道酬勤,学生评价她的课为“最值得享受的精神大餐”“比小说更好看”。

图为学生对张秋菊老师课程的评价

有人问,思政课课堂到底培养学生什么核心能力?她认真地思考过之后的答案是,至少有两种核心能力:一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社会的深切之爱;二是对自己国家、民族、社会的深刻之思。为此,在课堂教学中,她进行了两点尝试。

第一,在常规思政课之外,我进行了“隐性思政课”的教学实践。开设公选课《中国文化略论》,这门课表面上看,是讲中国历史文化,但是却使学生明白了,中国走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有其历史和文化原因的,从而使学生对于“中国特色”之由来有了更清楚的认识和更坚定的认同。

图为教育教学督导室对张秋菊老师课程的评价

第二,进行了“批判性课堂”的实践。一方面在课堂教学中运用苏格拉底问答法进行启发式教学,在课堂上精心设计教学问题,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另一方面,在课下鼓励学生关注热点新闻,指导学生对热点新闻提出问题,分析问题,让学生在课堂上将自己的思想进行分享。

这些教学改革尝试,都受到了学生的欢迎和好评,也取得了较好的成效。

在课堂之外,她利用网络与媒体等传播空间,关注学生思想领域里的热点问题,有针对性的撰写学生喜闻乐见的杂文评论,发表在《中国教育报》《大学生》《青年文摘》以及人民网等受青年学子关注的媒体上。这些文章在学生中产生的积极影响不亚于课堂教学。

思想教育最好的方式是潜移默化,除了言教上要“化显为隐”,还要在身教上化有声为无声。上过她课的学生都会对她上课前的仪式印象深刻。“准备上课。一!请停下所有无关活动;二!请不要讲话;三,请看着我。同学们好!”这就是老师和学生抛却杂念,投入课堂的号角。许多毕业多年的学生发消息给她时,说很怀念张老师的“一二三”,老师视课堂为神圣的庄严,潜移默化中让他们理解了什么叫做“职业尊严”。这个“一二三”是她上课之前的仪式,有仪式是因为课堂神圣。她热爱教学,也自信自己非常适合做老师,做自己喜欢做而又擅长做的事,这是人生一大幸事。所以教学对于她来说,不仅关乎国家民族社会的神圣使命,也是我个人价值实现的舞台。

 
上一篇: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子走进区法院观摩民事案件庭审
下一篇: 让历史照进现实
打印】【关闭
 
版权所有: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18-2020 办公邮箱:marks.edu@126.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汉施路1号(七号教学楼) 联系电话:027-89645554
 鄂公网安备 42011702000058号     鄂ICP备090185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