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现在的位置:首页 » 新闻中心 » 聚焦课堂
 

“花儿为什么这样红”——武生院部分教师对校园网红现象的点赞与剖析

时间:2016-12-29 11:16:44,点击:0  


董妍玲(教务处处长、教授):

生科院的赵宇晨和范琴两名同学因为“在寝室养万余只虫子”和“堪称艺术品的学习笔记”而走红网络,在各主流媒体引发网友热议及广泛称赞。通过与他们两人的接触和交流,我发现他们的魅力来自两个方面。

一、知识的魅力。

1. 课堂是知识的发源地。两名同学所在的生科院有高水平的师资队伍,科研楼经常灯火通明,科研与学习氛围浓厚,教师知识渊博,能满足同学们对知识的渴求和对科研的向往;同时生科院的教师对课堂管理严格。

2. 选修课开启兴趣之门。生科院依托雄厚的师资力量,结合学生学习兴趣,在专业核心课之外,开设了大量的选修课,为学生个性化成长提供了条件。

3.专业社团提供试错平台。生科院有许多专业社团和协会,给有兴趣的同学提供了开拓专业知识的平台。协会定期请专业教师进行理论和技术指导,同学之间通过轮流讲课的方式达到相互学习的目的,通过协会已有的实验平台开展各类兴趣实验。

4.志同道合的学生团队形成兴趣共同体。赵宇晨昆虫的养殖和标本的制作和同学一起完成,大家相互帮助、相互促进。范琴的室友个个都爱学习,是个学霸宿舍,同学之间相互帮助,共同提高。

二、个人品德的魅力

1.全面发展。2名同学不但学习好,还品学兼优,注重个人的全面发展。赵宇晨同学会写书法,爱好摄影,动手能力强,待人友善。范琴同学一直担任班干部,曾是礼仪队、学生会的骨干,爱好乐器,大学期间一直坚持中长跑。他们两个都是立体、生动的新时代大学生,洋溢着能够感染人的个人魅力。

2.工匠精神。两人都有着追求完美、精益求精、刻苦钻研的共同特点,而这正是工匠精神的具体体现。

 

孙玉巧(管理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借助网络力量,把这类充满正能量的“网红”推向社会,让网民在众多只有争议口水骂战而缺乏积极意义的流行“网红”中,感受到一股清流、一种力量、一阵深思,这是网络时代宣传思想文化工作的重要任务。网络快速传播和正能量典型,二者缺一不可。让正能量典型在网络流行起来,这是网络时代我们教育者的天然职责。

 

怎样才能造就更多这样的正能量“网红”?我想至少有这样几个方向可以努力:首先要端正立场。在网络宣传中,必须坚秉正确的思政教育大方向,坚守马克思主义新闻观,坚持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二要把握规律。需结合青年特点,结合主流重点,结合网络热点,结合时事热点。三要机制保障。每个“网红”的背后都有至少一个团队,一批媒体,一群粉丝在行动。大学生正能量“网红”的培养、发掘、塑造、推广和后续关注扶持等,都需要组织、制度、队伍、后勤等多方保障。

 

张秋菊(湖北省十佳思政课教师,思想政治理论课部副教授):

从许大卉到杨子威、程菲、骆群曙,这些年我们学校一直都不缺网红或“类网红”,只不过他们所代表的是某种道德上的高点,因此成为我们追捧和学习的楷模,在武生院乃至全国成为红人。

赵宇晨和范琴两位同学的故事和以往的榜样故事不同之处在于,他们是“学霸”。道德楷模可以以全社会任何一个领域为生长的土壤,可以为全社会任何一个领域反哺精神养分。但是学霸不一样,学霸并不一定属于校园,但每一个校园都应该有那么一些学霸存在,才能体现一个学校最本质功能的实现程度。所以,我更关注的是作为“学霸”的他们的特质,以及由此对我们教育工作的启示。

促成学霸的心理动机是什么。是“相信自己是个优秀的人,优秀的人就应该把自己分内的事做好,而学生的职责就是学习”?还是认为“绝大多数人在学习上还远没有到拼天分的阶段,拼勤奋就够了”?如果是这样的心理动机,作为学校作为教师,我们应该从中能见到向上的精神,并能把这种精神推而广之,让它影响更多学生,从而为我们的学风建设提供正能量。

赵宇晨同学这样的学霸,动机应该是处于兴趣,而他的同学和室友受他影响也成了“准学霸”、“准虫痴”。这是两种学习的心理轨迹:一因为兴趣而学习,一是因为学习而兴趣。范琴同学的笔记在朋友圈里也带动了更多学生记笔记和学习的热情,我们看到了兴趣如何推动学习,看到了坚持深入地学习一门知识也可以培养出兴趣,看到了同伴示范的影响力。如此看来,我们所思考的,一是如何为学生的兴趣发展提供条件;二是如何用更高水平的教学来开启学生的兴趣;三是发挥同伴学习的作用。

 

张敏芳(化学与环境工程系党总支副书记):

深入一线挖掘优秀典型:教学活动的有效开展是师生群体的良好互动,教师用欣赏的眼光引领学生成长成才,帮助培养学生兴趣爱好,并发现他们身上的闪光点。

发挥典型引领示范作用:一个典型就是一面旗帜,发挥同辈的引领示范作用,有效促进教育教学活动,需要教师给予典型及时的关注、引导,扩大正面影响力,促进建立正确价值观。

积极正面宣传扩大影响;新媒体时代,信息传播速度惊人,价值观也百花齐放,只有挖掘到典型身上的正能量,才能有效引导社会舆论,弘扬社会风气。

时时优化培育典型的环境:学生的成长需要肥沃的人文环境,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合力培育适合学生成长成才的土壤。

 

范望喜(教务处副处长、副教授):

两位“网红”之所以能红起来,这不是偶然的。因为他们都具有“网红”的必备特质,那就是实力。

赵宇晨同学始终不忘初心,十几年如一日,凭着自己惊人的毅力与执着,在学习昆虫饲养相关理论的同时,积极付诸实践,尤其是进入我校学习后,他“一心扑在虫子上,像着了魔似的”,专注自己的爱好,分享自己的成果,追逐自己的梦想。

范琴同学能红透网络也是其孜孜不倦求学历程,精益求精求学态度的必然结果。在她看来,有梦就应该去努力实现,而虚怀若谷,刻苦钻研是此过程中必不可少的品质。

两位“网红”对学习和生活充满信心和希望,各自都有感兴趣的专长,更能将个人兴趣和专业学习有机结合并形成实效。这些足以使他们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榜样。

 
上一篇: 武汉生物工程学院学子走进区法院观摩民事案件庭审
下一篇:
打印】【关闭
 
版权所有:武汉生物工程学院马克思主义学院 © 2018-2020 办公邮箱:marks.edu@126.com
地址:湖北省武汉市阳逻经济开发区汉施路1号(七号教学楼) 联系电话:027-89645554
 鄂公网安备 42011702000058号     鄂ICP备09018573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