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
(通讯员:郭辉)“历史看似离我们很远,但它又离我们特别近。我们在《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这门课的教学中,有个很重要的方面就是如何让历史照进现实,理论讲解是一方面,加强、落实学生的实践同样也是很重要的一个方面。”这是马克思主义学院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主任张秋菊经常对教研室成员说的一段话。对于很多学校老师而言,《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实践教学环节的落实一直是本门课程教学的难点。以往的实践教学形式有参观、考察、观看视频等,但是这些形式大都存在一些缺陷。参观考察难以全覆盖,并且受到经费、安全等因素的限制,观看视频又无法真正体现出学生的实践性。经过四年的尝试,马克思主义学院近现代史纲要教研室的老师们在张秋菊副教授的带领下,探索出一条能让学生真正行动起来,又能克服以上种种限制,分散与集中相结合的实践教学项目。
一、演历史——对课堂情景教学的突破
让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知识,选取中国近现代史中的一个历史事件片段为素材,自组团队,编演一段历史短剧,拍成视频。
经过尝试,这种实践形式能够锻炼学生多方面能力。学生在编演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当时历史背景和人物性格来揣摩角色,这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也让学生从宏观和微观角度了解了历史;学生自发编写剧本,组织剧组,排练,全班全员参与,能够在活动中提高班级凝聚力;学生必须对所拍视频进行后期剪辑制作,有助于提高学生相关技能。
该实践项目实施了四年,共收到学生视频作业近百份,学生全员参与,积极性很高,不少学生为了演好一个历史人物,查阅大量人物传记,体察历史当中人物性格与心理,表演时能做到惟妙惟肖;为了做好一个道具,查阅大量老照片,还原历史细节味道;有的学生为了追求更好的拍摄效果,借来专业拍摄器材,把大家的努力用最完美的方式保留下来。
2016年,我们从学生历史剧实践作业中选出优秀剧组,开展了“百年光影”历史剧展演,取得了较好反响。
图为学生在校园里拍摄历史剧场景
二、找历史——对地方近代史教学的融合
第二类实践项目让学生以分散或分组的形式,探访武汉本地或家乡,寻找历史遗迹,以视频形式记录下自己采访的经过。任课教师于学期初公布作业要求,学生于学期中利用周末和节假日假期完成。
至今,学生考察了武汉本地的武汉关、江汉路、张之洞与汉阳铁厂博物馆、辛亥革命纪念馆等具有历史内涵景点和遗迹,拍摄了参观采访视频,并进行后期剪辑,形成了配以解说和字幕的短视频。

图为学生的采风作业
三、画历史——对特殊专业的教学实践
把历史实践教学与学生专业特长结合起来,特殊专业学生可以从自己专业出发,自己设计实践项目。比如,艺术设计学院学生根据所学历史知识、对某一历史事件经过和某一历史人物的了解和判断,创作历史相关的画作。有的学生写李鸿章小传,并根据这个小传,用一副李鸿章肖像表现李鸿章的性格;有的学生写出三国干涉还辽事件的经过,并用一副漫画来表现事件的本质等等。
图为学生的画作
四、说历史——引发近代史教学的共情
张秋菊老师不断对《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的实践教学进行丰富。2017-2018学年下学期实践教学中,又加入了让学生记录口述历史的活动。部分学生在假期回家时,通过探访家乡老人,或访谈自己爷爷奶奶,通过这些身边人的讲述,他们对过去中国的历史有了更真切的感受,有同学表示,通过跟爷爷奶奶的交流,才充分感受到并理解了改革开放对中国社会带来的巨大变化。
这些实践教学项目既与《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理论教学相配合,又充分地调动了学生参与积极性,近年来,《中国近现代史纲要》课程实践教学受到了学生普遍欢迎。